
現如今,人臉識別技術已經豐富應用在了我們每個人的日常生活當中,我們一方面感慨其為生活帶來極大便利,一方面又不禁擔憂自己的個人信息安全及隱私能否得到保障。任何事物都具有雙面性,人臉識別技術也不例外。一方面,人臉識別技術在信息收集上具有便捷性;另一方面,人臉識別技術的迅猛發展不由引起了社會大眾對個人信息安全問題的深入思考。其極具商業色彩的飛速發展普及也使我們需要重新審視與個人隱私之間的取舍。本期文萃對不同學者關于人臉識別立法的研究進行了匯編,學者們從不同角度對這一主題進行了有益的探索。
人臉識別數據的功能性擴展突破了“同意”使用的合法性等問題
林凌、賀小石在《法學雜志》2020年07期《人臉識別的法律規制路徑》一文中認為,目前,人臉識別技術應用主要分為三種: 一是為保障公共安全在公共場所進行人臉識別,例如在休閑場所、廣場、公共交通樞紐等安裝人臉識別感應器,提高公共管理效率,維護社會穩定。二是以提高生產管理效率、流通速率等為目的的人臉識別技術使用,如車站、碼頭、機場和海關的刷臉通行、企業和機關的面部識別考勤等極大地節省了人力成本。三是移動終端對人臉信息的采集,例如支付平臺、社交平臺采集人臉信息,為用戶提供服務。無論哪種人臉識別應用,都建立于以“同意”原則為核心的平臺———用戶協議之上,但是人臉識別技術的快速發展,出現了機構和企業無協議收集使用人臉識別數據,以及人臉識別數據的功能性擴展突破了“同意”使用的合法性等問題。一是信息收集主體未與用戶達成同意協議而收集人臉信息。二是“同意”原則下的權利與義務將允許網絡服務者識別用戶的人臉信息并轉換為數字安全碼,進而與其他關聯實體或數據庫進行交叉對比,但有些協議以“包含但不限于”的條款無限擴大對用戶人臉信息的使用。三是“同意”原則許可下的人臉識別信息通過與數據庫的比對整合,進一步對信息主體開展行為軌跡、心理軌跡和地理位置畫像,致使人臉識別信息的深度分析侵害個人隱私。
在辦理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的案件時應避免機械地適用我國刑事立法中的相關條款,以至于無法對生物識別信息進行特殊保護
王德政在《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年04月08網絡首發論文《針對生物識別信息的刑法保護:現實境遇與完善路徑——以四川“人臉識別案”為切入點》一文中認為,當前生物識別信息在我國社會中的運用呈現逐年遞增的趨勢,這帶給我國公民的首先是極大的便利,其次也隱藏著諸多刑法上要解決的問題。放眼國外最新的立法情況,2018年5月25日,歐盟出臺了《通用數據保護條例》,給予生物識別信息明確的定義,并對公民個人信息進行分類和設定不同的保護方式,能提供給我國一個借鑒的思路,同時,2020年我國將制定《個人信息保護法》和《數據安全法》,在這個公民個人信息在全球和我國都越來越重要、相關法律體系越來越完善的新時代,我國的立法者和司法實踐工作者都有必要敏捷和充分地認識到生物識別信息相對于普通公民個人信息所蘊含的特殊性、重要性和超強保護必要性,尤其是對于司法實踐工作者而言,在辦理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的案件時應避免機械地適用我國刑事立法中的相關條款,以至于無法對生物識別信息進行特殊保護,可轉而運用刑法解釋的方式,在合法、合理的前提下,實質、靈活地運用既定立法資源,在涉及生物識別信息的入罪和法定刑升格這兩個方面,都采取相較于普通公民個人信息更為寬松的認定方式,以最終通過辦案實踐來實現對我國公民生物識別信息的刑法保護,有效地回應新時代的司法需求。
人臉識別技術與公民隱私二者要想達到和諧共存,最根本的就是信息攝取與應用過程的把控問題
盛雅、尹宣熙在《中國電信業》2019年09期《人臉識別遇上隱私問題,何去何從?》一文中認為,人臉識別技術與公民隱私二者要想達到和諧共存,最根本的就是信息攝取與應用過程的把控問題。需要從立法層面上對行為進行規制,同時運用技術手段從根源上保護公民個人信息安全與隱私權益。企業與商家在數據信息攝取及運用過程中占有主導地位,數據信息的來源及處理環節被企業商家所控制,其整個過程處于暗箱之中,不論是面對政府機關監管部門還是普通用戶都欠缺透明性,以是否招致惡性結果來判斷規制與否的立法方式將處于明顯被動狀態。同時考慮“用技術去控制技術”的方式,例如人臉識別系統在識別后能夠自動模糊特征,使輸出的結果事先脫敏,即可達到一定的保護效果。在高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更需要從法律層面上規制不合法行為,保護公民隱私。法律設計具有一定的滯后性,但面對新技術,我們更應該加快立法工作的進行,提出一些具體明確的解決現實存在問題的方案。應該擴寬立法思路,針對未來高科技發展可能出現的新問題,也要考慮到新的立法方案中,注重法律設計上的預測性。
建議把個人信息分為幾種類型,針對每一個濫用的種類,分別從民事立法如侵權責任法,以及行政、刑事立法等方面進行規制
張凱倫、王倩在《公民與法(綜合版)》2019年04期《“人臉和指紋都在裸奔” 個人生物信息期待立法保護》一文中認為,當前個人生物信息保護的相關法律法規,散見于民法總則、網絡安全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以及最高法、最高檢和國務院頒布的相關司法解釋和規定中,遠未形成完整體系。建議把個人信息分為幾種類型,需要將那些濫用的個人信息厘清,針對每一個濫用的種類,分別從民事立法如侵權責任法,以及行政、刑事立法等方面對它進行規制。我們未來的立法,如果不從這個方面去努力,仍然試圖按照傳統的思路去保密、防止泄露,那么我們的問題永遠得不到真正的解決。
關鍵詞: 人臉識別
網站首頁 |網站簡介 | 關于我們 | 廣告業務 |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0 www.yushuoyun.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網絡消費網 版權所有 未經書面授權 不得復制或建立鏡像
聯系郵箱:920 891 263@qq.com
www.亚洲男人天堂_欧美最顶级的aⅴ艳星_国产精品免费网站_欧美日韩在线一区_欧美床上激情在线观看_日韩av色在线_国产精品亚洲综合天堂夜夜_欧美做爰性生交视频_国产成人高潮免费观看精品_久久天天躁夜夜躁狠狠躁2022_国产美女久久精品香蕉69_亚洲专区在线视频_国产精品夜间视频香蕉_国产成人综合一区二区三区_国产精品69av_岛国av午夜精品